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西藏自治区境内曾经捕获褐家鼠
董维惠,侯希贤,杨玉平
摘要1436)      PDF (979KB)(858)   

目的 研究西藏自治区境内是否有褐家鼠分布。方法 利用鼠夹法捕鼠,捕获鼠制成标本。结果 1974年 7-10月在拉萨市和山南专区共捕获15种鼠,制作标本80号,其中有1只褐家鼠捕自林芝市八一镇,研究标本藏于中国农 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动物标本室。该鼠为雄性,体重182 g,体长195 mm,尾长167 mm,后足长34 mm,耳长20 mm,颅 全长43.4 mm,颅基长42.0 mm,鼻骨长17.5 mm,颧骨宽19.8 mm,眶间宽6.7 mm,后头宽18.5 mm,齿隙13.9 mm,上齿列 长7.7 mm。在喜马拉雅山南坡错那县捕获1只褐家鼠,未留标本。结论 西藏林芝市及错那县分别捕获1只褐家鼠,可能 有褐家鼠的分布。

2010, 21 (4): 314-316.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8年繁殖生态的研究
董维惠,侯希贤,杨玉平
摘要1314)      PDF (337KB)(1466)   

【摘要】 目的 研究小毛足鼠繁殖生态。方法 1991-1998年每年的4-10月中旬在鄂尔多斯沙地草场的不同生境内,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捕获鼠全部称重、测量后解剖,记录繁殖情况。结果 1991-1998年在该地共捕鼠10种,小毛足鼠是优势种之一,占捕获鼠的30.93%。共捕获小毛足鼠2562只,其中雌性1258只,雌性比为(49.10±1.94)%,性比年度和季节变化不明显。雄鼠年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0.55±2.47)%,睾丸下降2月开始10月结束。雌性年平均怀孕率和胎盘斑率分别为(26.39±2.43)%和(21.38±2.27)%,平均胚仔数和胎盘斑数分别为(6.23±0.18)个和(5.38±0.49)个,年平均繁殖2次的占雌鼠的(4.13±1.10)%。平均繁殖指数为1.062±0.162,雌性繁殖3月开始11月结束。睾丸下降率、雌性怀孕率和繁殖指数的年际与季节变化明显。结论 小毛足鼠性比、雄性睾丸下降率、雌性怀孕率及胎仔数等年度间和季节均有差异。

2009, 20 (5): 407-412.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五趾跳鼠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董维惠;侯希贤;杨玉平
摘要1055)      PDF (113KB)(725)   
目的 观察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五趾跳鼠数量变动规律,为预测预报和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直线夹日法,在呼和浩特、正镶白旗和达拉特旗的不同生境内,每年4-10月(正镶白旗5-9月)中旬进行调查,收集五趾跳鼠的生态学资料,然后在实验室内进行分析。结果 五趾跳鼠在3地属于常见种类,密度较低。其数量季节变动曲线有地区差异,在呼和浩特和达拉特旗呈单峰型,高峰在每年的春季;正镶白旗呈双峰型,前峰在春季,后峰在夏季,前峰高于后峰。该鼠种群数量年间变化3地略有不同,呼和浩特数量较高,正镶白旗次之,达拉特旗数量最低。结论 由于五趾跳鼠数量较少,看不出年度间变动规律,它的数量变动与其怀孕率、繁殖指数和调查地区优势鼠种的数量均有一定的关系。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鼠类群落演替的研究
董维惠;侯希贤;杨玉平
摘要892)      PDF (97KB)(641)   
目的 了解鄂尔多斯沙地草场1991~1998年鼠类群落演替。方法 1991~1998年每年4~10月中旬在达拉特旗,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的不同生境内,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结果 调查生境共有10种鼠栖息,分别为三趾跳鼠、五趾跳鼠、三趾心颅跳鼠、小毛足鼠、子午沙鼠、长爪沙鼠、黑线仓鼠、达乌尔黄鼠、褐家鼠和小家鼠。1991~1998年,鼠类群落结构由以喜干旱的荒漠草原鼠类为主(三趾跳鼠、小毛足鼠和子午沙鼠)演替为以较喜湿的典型草原鼠类为主(黑线仓鼠)。结论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鼠类群落的演替是由于该地实行围封、种草、种树的草场改良措施,使鼠类栖息环境发生了变化,即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地减少,固定沙地增多引起的。
子午沙鼠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董维惠;侯希贤;杨玉平
摘要963)      PDF (110KB)(700)   
目的 研究引起子午沙鼠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子。方法1991~1998年每年4~10月中旬利用直线夹日法,在达拉特旗沙地草场不同生境内进行数量调查,捕获鼠按常规称重、测量后解剖,详细记录繁殖情况,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8年共捕鼠10种8434只,其中三趾跳鼠、小毛足鼠、子午沙鼠和黑线仓鼠数量均超过鼠类群落组成的10%,子午沙鼠位居第3位。子午沙鼠种群数量随季节和年际变化明显,年际数量变动受怀孕率、二次怀孕率、繁殖指数、月捕获率及其他3种鼠数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结论了解子午沙鼠种群数量变化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可为预测预报和鼠类防制提供依据。
鼠完和鼠完钠盐防治长爪沙鼠现场试验
侯希贤1;董维惠1;杨玉平1;高永武2;张宝军2
摘要907)      PDF (96KB)(69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鼠完和鼠完钠盐对长爪沙鼠的杀灭效果。方法在有效洞口旁投饵,利用堵洞盗开洞法调查灭鼠效果。结果0.0225%、0.045%、0.09%鼠完钠盐灭鼠率分别为(95.75±3.33)%、(98.74±1.73)%和(97.34±2.57)%,平均灭鼠率97.32%;0.025%、0.05%和0.1%鼠完小麦毒饵对长爪沙鼠的灭效分别为(90.41±5.16)%、(91.90±4.59)%和(93.39±3.13)%,平均灭鼠率为92.37%;0.005%溴敌隆灭鼠率为97.23%,鼠完钠盐与溴敌隆( t=0.058< t 0.05=1.96)、鼠完与溴敌隆( t=0.412< t 0.05=1.96)、鼠完与鼠完钠盐( t=0.415< t 0.05=1.96)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结论鼠完和鼠完钠盐适口性好,灭效高,适宜在草原上大面积使用,是比较好的抗凝血杀鼠剂。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黑线仓鼠种群生态特征的比较研究
董维惠1;侯希贤1;张耀星2;杨玉平1;郎炳聚2;薛小平2
摘要1074)      PDF (177KB)(703)   
目的研究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黑线仓鼠种群生态特征。方法1991~1998年的4~10月中旬利用直线夹日法,在呼和浩特市的农田、栽培牧草地和放牧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沙地草场及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的典型草原进行调查。捕获鼠按常规测量,称重后解剖,详细记录繁殖情况。结果3地黑线仓鼠同属萨拉齐亚种。8年中3地黑线仓鼠种群数量、年际变动曲线均有不同,季节变动曲线为双峰型,呼市和达旗基本一致,后峰高于前峰,白旗正好相反,前峰高于后峰。雌雄性比例:呼市雌性(53.82%)多于雄性;达旗雄性多于雌性(42.11%);白旗雌性比为49.42%,两性数量接近。呼市、达旗、白旗雄性睾丸年平均下降率分别为(62.16±3.29)%、(38.53±3.45)%和(76.88±6.28)%;3地年均怀孕率分别为(19.73±2.50)%、(23.06±3.50)%和(21.89±6.23)%;胎仔数分别为(5.96±0.10)个、(5.77±0.16)个和(5.61±0.29)个;年平均胎盘斑数分别为(5.52±0.07)个、(5.91±0.16)个和(5.67±0.44)个。结论3地黑线仓鼠种群的生态特征基本相同
长爪沙鼠种群数量变动特征的研究
董维惠1;侯希贤1;杨玉平1;王梦龙2;郑双悦2;张卓然2
摘要988)      PDF (117KB)(676)   
目的研究长爪沙鼠的种群数量变动特征。方法于1984~2002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区的农田、栽培牧草地和放牧场等不同生境内,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结果该鼠属于种群数量极不稳定的种类,其年均捕获率变化经历了低谷—上升—高峰—下降—低谷5个时期;各个时期在种群的数量、数量季节变动、睾丸下降率、雌性怀孕率、具有胎盘斑率、雌性参加繁殖率、二次产仔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初步分析了该鼠的种群数量变动因素,主要有怀孕率、种群数量、种间竞争等。结论研究长爪沙鼠种群数量变动的特征,可为预测预报和防制提供依据。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侯希贤;董维惠;杨玉平
摘要980)      PDF (101KB)(675)   
目的了解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变动因素。方法1991~1998年4~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鄂尔多斯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结果小毛足鼠为该地区优势种,该鼠数量变化季节性明显,年间变化差异较大。经过8年调查,小毛足鼠数量变化经历了低谷(1991~1992年)、高峰(1993年)、下降(1994年)和低谷(1995~1998年)4个时期。结论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有种群年龄组成中幼年组的百分比、怀孕率、繁殖指数以及该地区子午沙鼠、三趾跳鼠和黑线仓鼠的数量。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黑线仓鼠种群特征研究
董维惠;侯希贤;杨玉平
摘要937)      PDF (103KB)(700)   
目的研究黑线仓鼠种群特征为预测和防制提供依据。方法1991~1998年4~10月每月中旬利用直线夹日法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鄂尔多斯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进行调查,捕获鼠按常规测量称重后解剖,详细记录繁殖情况。结果用胴体重划分成5个年龄组,黑线仓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动明显,年均捕获率差别不大,波动在0.36%~1.49%之间。8年中黑线仓鼠总的性比为58.29%,只有1998年雌性多于雄性,其余各年均是雄性多于雌性,黑线仓鼠在调查区繁殖期为3~10月,8年间春季繁殖开始期无差别,结束期差别较大。雌性年平均怀孕率为25.93%,平均胎仔数(5.77±0.16)个,怀孕率和胎仔数有年间差异。
小毛足鼠种群年龄鉴定和组成的研究
董维惠1;侯希贤1;周延林2;王利民2;鲍伟东3
摘要894)      PDF (92KB)(736)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的年龄鉴定及组成。方法:1991~1995年每年4~10月在沙地草场6种生境内,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捕获鼠按常规称重、测量、解剖、称其胴体重,利用胴体重将5年的标本按年度、雌雄分别作次数分配,鉴定种群年龄。结果:划分成4个年龄组,胴体重分别为幼年组≤7.0g,亚成年组7.1~9.0g,成年一组9.1~12.0g,成年二组≥12.1g。小毛足鼠种群年龄组成的年度和季节变化明显。结论:利用胴体重鉴定小毛足鼠年龄的方法比较准确,且简单方便,便于在现场操作和应用。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动态及预测
侯希贤1; 董维惠1; 周延林2; 王利民2; 鲍伟东3
摘要999)      PDF (522KB)(679)   
目的 :研究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动态,并对其种群数量进行预测。方法 :1991~ 1996年每年 4~ 10月的每月中旬在沙地草场的 6种生境内,采用直线夹日法调查,以捕获率 ( % )表示种群密度,并利用捕获率和繁殖指数为指标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6年中该鼠平均季节消长曲线呈单峰型,7月为最高峰,4月为最低峰,相差最多的 1993年,最高峰是最低峰的10 .5倍。 6年中该鼠数量年度变化经历了低谷—高峰—下降—低谷 4个阶段,即 1991~ 1992年为低谷期,1993年为高峰期,1994年为下降期,1995~ 1996年又为低谷期。利用捕获率作指标建立了 4个短期预测模型 ;用繁殖指数为指标分别建立了中、长期预测模型。结论 :种群数量季节消长各年间有明显差异 ;1995年开始进行预测预报,预测比较准确。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家鼠生物学特性观察
侯希贤1; 董维惠1; 周延林1; 王利民2; 鲍伟东3
摘要887)      PDF (109KB)(673)   
目的:观察鄂尔多斯沙地草场中小家鼠的栖息环境、体尺、繁殖特性及年龄组划分。方法:1991~1996年每年4~10月的每月中旬在沙地草场的6种生境内利用直线夹日法进行调查,捕获的鼠进行外形度量、解剖、称量胴体重。结果:小家鼠在当地属少见种(6年捕到162只,占捕获总数的2%)。该鼠喜欢在沙地草场的丘间滩地栖息,其次为半固定沙地和农田,流动沙地最不宜栖息。依据胴体重将该鼠种群划分为4个年龄组:≤6.9g为幼年组,7.0~8.9g为亚成年组,9.0~12.9g为成年组,≥13.0g为老年组。3~10月为该鼠繁殖期;老年组参加繁殖的个体占该年龄组总数的81.81%,成年组占78.17%,亚成年组占50%。平均胎仔数为7.08±1.90个。结论:本地区小家鼠较南方同种类的个体小,性成熟晚,繁殖期短,但胎仔数多。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10年害鼠数量动态及控制研究
董维惠1; 侯希贤1; 周延林1; 张耀星2; 郎炳聚2; 薛小平2
摘要1132)      PDF (1317KB)(620)   
目的:连续10年调查内蒙古正镶白旗典型草原区鼠的组成及数量动态,提出持续控制草原鼠害的措施。方法:为直线夹日法。结果:共捕获7种鼠,布氏四鼠是优势种,属群居性种类,种群数量变幅大,其数量最高峰在1987年,平均捕获率高达55%,1988~1989年却骤然下降,1987年是1989年的36.6倍,经历了“低谷-上升-高峰-下降-低谷”阶段,且低谷期较长,其它各期均为两年,在“上升”和“高峰”期及“下降”的第一年对草原能造成危害。其它鼠种数量变动波幅小,10年中从未对草场造成危害。结论:控制草原鼠害是长期性工作,需要经常作到合理利用、治理和建设草原,保持旺盛的生产力,防止草原退化,不给鼠类造成适宜的生存环境;长期坚持鼠情监测,观测鼠类群落演替情况,定期发布《鼠情报告》,在害鼠数量“上升”期主动采取防制措施,可实现对草原鼠害的持续控制。
草原灭鼠后鼠类群落演替的研究
侯希贤; 董维惠; 周延林; 杨玉平; 张耀星; 薛小平
摘要1049)      PDF (1108KB)(578)   
1987和1988年4~5月,用0.05%杀鼠灵小麦毒饵在天然草场上同一个试验区灭鼠,每年灭鼠800公顷,对照区1987年平均捕获率57.49±1.58%,布氏田鼠占95.59%,鼠类群落由布氏田鼠+黑线毛足鼠+达乌尔黄鼠+五趾跳鼠+黑线仓鼠等组成。1988年平均捕获率为21.31±1.09%,布氏田鼠占94.87%,鼠类群落组成与1987年相同。1989年鼠密度降低,平均捕获率为4.56±0.78%,鼠类群落演替为黑线毛足鼠+黑线仓鼠+五趾跳鼠+长爪沙鼠+布氏田鼠。灭鼠区,1987年灭鼠前布氏田鼠占优势,为92.00%,鼠类群落组成与对照区相同,5月灭鼠,当月捕获率为0.76%,黑线毛足鼠占50.00%,布氏田鼠下降,该月鼠类群落组成变为黑线毛足鼠+布氏田鼠+五趾跳鼠+达乌尔鼠兔。灭鼠可引起鼠类群落演替,其过程与自然演替相同。
黑线仓鼠综合防治的研究
侯希贤; 董维惠; 杨玉平; 周延林; 张鹏利; 吕国强
摘要1027)      PDF (956KB)(590)   
本文通过现场防治、调查和综合分析,对我国北方农牧区主要害鼠黑线仓鼠提出一整套综合防治方法,包括防治指标的制定、药物灭鼠、生态学防治、保护鼠类天敌和对黑线仓鼠种群数量的预测预报等,以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为基础,本着预防为主,因地、因时制宜,科学运用各种措施,造成该鼠不适宜的栖息环境,把鼠密度长期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
五趾跳鼠出入蛰特征的调查
周延林; 杨玉平; 侯希贤; 董维惠
摘要870)      PDF (876KB)(562)   
本文对呼和浩特地区五趾跳鼠的出入蛰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开始出蛰时间为3月底或4月初,出蛰临界日均气温3.3~4.2℃,出蛰顺序为先雄后雌,相差20天左右;入蛰开始时间为9月底或10月初,入蛰临界日均气温14℃左右,入蛰顺序先雌后雄,入蛰结束时间10月20日,出蛰和入蛰均无年龄顺序。
布氏田鼠综合防制的研究
侯希贤; 董维惠; 周延林; 张鹏利; 杨玉平; 张耀星; 薛小平
摘要1087)      PDF (1461KB)(573)   
综合防制布氏田鼠是一项复杂的牧业生态工程。退化草原是布氏田鼠生存的最适宜环境,已经退化的草原应在短期内禁牧,或采用围栏、补播、浅耕翻等措施,使草原尽快恢复生产力,造成不适宜布氏田鼠栖息的环境;平时应对主要害鼠种群数量和群落演替情况进行监测,为防制提供依据;一旦发生鼠害,及时用抗凝血杀鼠剂灭鼠,把鼠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程度;并保护和招引鼠类天敌,禁止对天敌滥捕滥杀。
布氏田鼠种群动态预测初报
周延林; 侯希贤; 董维惠; 杨玉平
摘要1002)      PDF (1141KB)(556)   
本文对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年际动态和季节动态作了初步分析,并根据雌鼠怀孕率、雌鼠亚成比和性比三项种群特征,提出预测布氏田鼠种群动态的三个短期(2~4个月)方程式。
C型肉毒梭菌毒素防制布氏田鼠的试验
侯希贤1; 董维惠1; 周延林1; 张鹏利1; 赵明礼2; 薛小平2
摘要1190)      PDF (934KB)(589)   
C型肉毒梭菌毒素用于灭鼠的时间不长,仅对几种常见鼠作了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1989年9月,用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研制的C型肉毒梭菌毒素,对布氏田鼠作了现场防治试验。每克诱饵含2.0万、4.0万和8.0万以及1.0万单位冻干毒素,灭鼠效果分别为97.96±1.77%、100%、90.4±1.11%和75.58±5.83%;每克诱饵含1.0万单位和2.0万单位水溶液毒素,灭鼠效果分别为99.74±0.51%和99.02±1.10%。该毒素能在常温下运输和使用,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新型杀鼠剂。
《灭鼠方法与策略》读后随笔
侯希贤; 董维惠
摘要400)      PDF (1182KB)(662)   
抗凝血杀鼠剂防制布氏田鼠的研究
董维惠; 侯希贤; 周廷林; 张鹏利
摘要1033)      PDF (1576KB)(560)   
用几种抗凝血剂对布氏田鼠作了毒力测定,大隆慢性LD 50为0.061±0.03mg/kg,杀他仗急慢性LD 50分别为0.87±0.24和0.24±0.13mg/kg;氯敌鼠急慢性LD 50分别为4.88±3.23和0.75±0.42mg/kg,氯鼠酮钠盐急慢性LD 50分别为1.88±0.75和0.20±0.03mg/kg,杀鼠迷慢性LD 50为7.50±4.36mg/kg。应用不同浓度大隆、杀他仗、氯敌鼠、氯鼠酮钠盐和杀鼠迷作了现场防制试验,灭鼠效果均较好。在目前我国尚未出现抗性鼠的情况下,不宜用第二代抗凝血剂防制草原害鼠。